科幻影视作品为何能由“幻”到“真”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3-02-28
“宇宙闪烁会真实出现吗?”“数字生命怎么操作?”“这么厉害的智子能不能为我们所用?”至今,仍有不少观众还沉浸在《三体》《流浪地球2》所展现的宏大世界观中,并不断发问

  “宇宙闪烁会真实出现吗?”“数字生命怎么操作?”“这么厉害的智子能不能为我们所用?”至今,仍有不少观众还沉浸在《三体》《流浪地球2》所展现的宏大世界观中,并不断发问。由“幻”到“真”,当下科幻影视剧以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方式及主题表达,借助科幻形式对科技发展前景给予探索,“未来的历史感”来到眼前,观众积极代入,并思考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关系。

  还记得《流浪地球2》上映时,原著作者刘慈欣接受采访时一语道破该片被肯定、被热议的原因。他坦言,如果放到30年前,《流浪地球2》是拍不成的,因为不可信,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、太空梯?但是现在却不会有这种感觉,每时每刻的中国变化,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吸引力,这是科幻文学、科幻影存在的最肥沃的土壤。

  举例来说,《流浪地球2》中的大“网红”,当属智能量子计算机550系列,能计算出地球将遭遇多次危机,可实现全球复杂计算资源融合与调度,以满足数万座发动机协同运作的需求,并支撑“数字生命”计划。可以说,它的可信与否,直接关乎影片的世界观设定。而现实中,不少人对量子计算机、人工智能等并不陌生,据新闻报道,全球多个国家都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加强布局,“中国造”已有四台,而最新量子计算机“悟空”也即将面世。

  影界普遍认为,科幻影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,虽然对于分类标准多有争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,“硬科幻”是基于科技本身的科技幻想,要既脑洞大开又严谨可信。

  在观看科幻影视剧时,观众会启动现实逻辑和科学逻辑,当一部作品在这方面有失误,那就不可信,观众就不会共情。同时,如果科幻影视剧主创对科学基础知识没有概念,工作也将难以展开。由此可见,除了将中国故事、中国精神以及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努力表达出来外,科学素养在科幻影视剧中也非常重要。

  影视业和科学界的“科影融合”是大势所趋。追溯这些年中国科幻影的发展,2019年《流浪地球》《疯狂的外星人》大爆,被视为“中国科幻影元年”。2020年,国家影局、中国科协印发了被称为“科幻十条”的《关于促进科幻影发展的若干意见》;随后,国家影局和中国科协牵头建立科幻影科学顾问库,聘请了一批两院院士、权威专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,担任科学顾问库专家。2020年底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。

  《流浪地球2》聘请了19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科学顾问团,剧版《三体》则有六七十位科学顾问加入。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为科幻影视剧插上了科学的翅膀,让这些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,让艺术创作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扎实,当观众围绕这些作品中的理论、现象展开讨论时,也会受到更多来自科学的滋养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